banner

写意花鸟画笔墨之病辨析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富有特色的部分,中国的主流绘画----中国画,具有自己的独特语言, 这语言曾经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在当今以至将来的各种文化相融合的大趋势下, 这种绘画语言也不会被其它的绘画语言完全代替,这是中国画的基础部分。只要是东方文化不消亡, 这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就不会消亡。所以,有志于中国绘画研究和学习的人就要认真面对这种特殊语言和这个基础, 打牢这个基础。古往今来,对中国画的学习的主要方式不外乎一种模式,即师承、采撷、创造,这就是临摹、写生和创作。

       事实上,无论何种绘画都具有操作性,换句话说就是有一定的技术性。在每个人的绘画活动中, 这种技术性的因素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必须脚踏实地的、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去磨练才能有成效。 在多年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有关于笔墨方面的问题,因此就这些问题与实际操作有关的方面谈一下, 主要谈写意花鸟画,与初学的同道商榷。

       应该说写意画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经常听到有人在谈论“功力”如何如何,就是指的笔底下透出的“功夫”。 如果笔下出现的色、墨造型不理想,既无从造型,更谈不上功力。这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笔墨和墨迹上的毛病, 其实源自于操作以及和它相关的一些方面,在讲评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许许多多共性的问题。既然是造型艺术, 那么就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

       笔墨之病大致用几个方面就可以概括:

       1. 墨猪 2. 尖刺 3. 粗毛绳 4. 干柴

       1. 墨猪,这是一个象形的比喻,意即墨痕太肥。墨痕太肥,渗化效果不符合表现对象的需要,视觉上松懈倦怠,俗话说太“汰”,不利索。 病因之一:可能是因为笔头吃水太饱,在纸面上散开的水分超过形象的所需水分,一笔渗化下去就管不住了,墨色随意走。 病因之二:是可能因为行笔的问题。行笔太慢,也可能出现这个问题,虽然笔头上的水分差不多,画上去可能还比较合适。但是,由于对形象把握不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的程度,行笔太慢。犹犹豫豫的时间中,笔里的水分全都被纸吸进去了,墨色的形状和面积也会脱离愿望中的效果。 病因之三:可能是因为毛笔过于大了。虽然几乎每一位老先生都强调和提倡大笔画小画,因为这样可以比较挥洒自如,余地大一些,画面形象不容易有“做作”的毛病,但是选笔也有个相对的大小问题。过于大的笔在尚不熟悉笔法的人的操作中只会起相反的作用,所以用笔还是以大小适度为好。 病因之四:可能是由于纸性在起作用。新纸、旧纸,纸的厚薄等等对笔墨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对不同纸性的适应也是学写意画需要练就的功夫。一般来讲,新纸的渗化功能特别强,一笔下去,就会呼啦一下洇出一大片,经验少的人就会收拾不了,很不好掌握。薄纸因为太薄,承担不住很多水分,也会在感觉笔上水分不太多的时候洇的很厉害,所以对于薄的纸也要很注意才好。 病因之五:可能是因为天气太潮湿,纸本身就会含有许多水分,这时候拿起纸会感觉异常绵软、沉重,就是空气中水分太多,纸潮了的缘故。这样的话不论前几个方面都注意到与否,墨色都会很快地往周围渗化开去,也很难控制住纸面的运行效果。 病因之六:是下笔时机掌握不好。在需要复加、二次墨色的情况下,前一笔的墨色还未干,还不到第二笔应该下去的时候就急忙下笔,结果洇做一团,效果不理想。另外还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画面效果不理想,都要靠自己在练习中留意积累经验,寻找答案。细心琢磨,会有收效。 以上这些方面的毛病基本上是对应写意画中“面”的因素来说的。

       2. 尖刺. “尖刺”是对画面中“线”的因素来讲的,“尖刺”是说线条有扎人的感觉。也牵扯到形象问题。这方面主要指的是笔下出现的线条如同植物长的刺一样,看上去似乎线条有点扎人。“尖刺”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生硬、做作、小气。这也是综合的原因造成的。 病因之一:是可能用笔比较干,笔中含的水分少了墨色就不易渗化,笔下出来的线型就可能是锋芒毕露。 病因之二:可能收笔时没有回锋,把毛笔运行中蕴含的“气”放出去了,没有收住,同样会是锋芒毕露。 病因之三:可能因为毛笔太小。毛笔太小就会逼着人很吃力地去“做”线条,“做”出的效果很可能不理想,因为锋颍纤细就很容易出现“尖刺”的感觉。 病因之四:可能是因为对要表现形象的实质领悟不足,与形象整体精神相背离。比如说,适合浑厚感觉的笔法却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处理。 病因之五:可能是执笔的压力不够,压力不够线条就会很细,也容易造成这样的视觉效果。 病因之六:可能是因为入笔藏锋不好,或者是本来就没有藏锋的意识,那当然会造成锋芒毕露的现象。 如此等等,都可以使线条或者形象有“扎人”的感觉。虽然它并非触觉上的扎人,视觉上的“尖刺”也非常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在画面上,即使是很细的形象,也最好不要表现为扎人的感觉,但是特殊的题材除外。

       3. 粗毛绳。“粗毛绳”也是指的线条方面的毛病。“粗毛绳”是说画面的线条不能表现物象的形象特质,却表现出线条的懈,松,汰,软等等,笔法严重欠缺力度。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可能是毛笔中水分太多的缘故。太多的水分、毛笔太湿,难以加上压力,画不出力度。 原因之二:可能是虽然笔中水分合适,但行笔太滞、太缓慢又没有力量,所以笔力软弱,画出来像毛绳。 原因之三:可能是用笔压力不够。压力不够,就会出现绵软的线条。当然,特殊的表现要求除外。 原因之四:用笔不能符合对象的形象特质。比如说,适合用流畅或者刚劲的线条却采用了相反的笔意等等,也同样会觉得线条脱离于物象而存在,提不起精神来。 原因之五:可能是由纸性的原因造成的,纸性的原因在作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在内。这一条与前面所说的有关于用墨的问题及相似,在此不多加论述。 原因之六:可能是用笔无方。对于对象的形象胸中无数,下笔不果断,不准确,或者笔法不熟练,犹豫、迟疑,这也是一个原因。 但是,近年来一些成功的探索的作品在用墨时出现很多“粗毛绳”式的笔墨语言,尤其用宿墨的时候。在很多媒体上,都可见一些作品由于独到的创意和综合的处理达到的很妙的效果。但是,学画之初需要见习各类技法、笔意及达成的效果,所以此“粗毛绳”非彼“粗毛绳”,不可一概而论。

       4. 干柴。这也是对画面中“线”的因素来讲的。所谓“干柴”意即画面线条的视觉效果枯、燥、无弹性、无秩序、无生机,不能表现物象的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可能因为用笔太小,而需要表现的对象却需要大量的笔墨,所以就用小毛笔一点一点地凑起来,造成了线条接不上气的感觉,就不容易有生命力。 原因之二:可能是用墨太焦太干,画出的“飞白”太过火。飞白本身无可非议,但要适度,达成自然而然的效果才是主旨。如果飞白太多,就容易引起某种干枯的联想。所以说在用墨很焦很干的情况下,在不是对笔法能做到很自如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画得很枯燥。 原因之三:行笔可能太快和太浮滑。用笔太快,就要同时让其他很多的因素都配合得很好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如若不然,就不能有效地把握形象,干枯的效果是难免的。 原因之四:可能是运笔的压力不够或者过甚。这两种笔法的线条都会让人看起来脆弱,容易折断。或者是剑拔弩张,横冲直撞,生硬,俗话说就是太“楞”,这样也没有生命的活力。 原因之五:可能是造型的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形象不理解和对形象的把握没有做到准确,废笔太多。另一方面就是墨色的浓淡干湿掌握不恰当,以及综合配比的关系等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主要是针对在生宣纸上画水墨写意画的问题,主要是与初学写意画的同道商榷。不论在临摹、写生、创作的哪一个环节都会牵扯到关于笔法、墨法的掌握问题。您可以用这些笔法去画传统的中国画,也可以纵情地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绘画形式。而随时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笔墨语言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永远会面临的课题。“功力”或者“笔法”即在长期的努力探索中逐渐积累。因此本文强调,绘画的“操作性”是不可缺少和不能轻视的,“操作性”,这是凡绘画的艺术形式都不能被忽视的一个事实,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当然,绘画还有很重要的其他方面,本文仅仅就一般性的绘画操作过程论及一二,仅供探讨。